張掖大佛寺始建於西夏永安元年(西元1098年),原名迦葉如來寺,明永樂九年(1411年)敕名寶覺寺,清康熙十七年(1678年)敕改宏仁寺,因寺內有巨大的臥佛像故名大佛寺,又名睡佛寺。大佛寺占地約23000平方米,坐東朝西,現僅存中軸線上的大佛殿、藏經閣、土塔等建築。大佛殿面闊48.3米,進深24.5米,高20.2米,二層重檐歇山頂,殿內有彩繪泥塑31具,為西夏時代作品,其中臥佛長34.5米、寬7.5米、耳朵約4米、腳長5.2米,為中國現存最大的室內臥佛像,臥佛後有十大弟子群像,旁有優婆夷、優婆塞及十八羅漢等塑像。
大佛寺背面牆壁上繪有10則唐三藏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,繪製年代約在元末明初,比吳承恩寫西遊記的時代還早200多年,另甘肅榆林窟的唐僧取經壁畫,又比大佛寺的壁畫早1百多年,可見西遊記的故事,在民間早有流傳。
晚間,步行前往張掖鐘鼓樓及周遭的夜市參觀,鐘鼓樓又名鎮遠樓,河西四郡僅張掖及酒泉的鐘鼓樓有完整保留下來。
照片
大佛寺(入口寫著「睡佛非佛睡,只是我未醒」
牌樓
大佛殿正面及廣場
大佛殿的正面牌匾「無上正覺」,據說是乾隆所親書,目前懸掛是仿品,正品放在後面的陳列館(第3張照片)
睡佛長34.5米、寬7.5米、耳朵約4米、腳長5.2米(原本內部禁止拍照,我們造訪時剛好有佛教團體在做功課,許多人在拍,所以就跟拍了)
殿內十八羅漢塑像及壁畫
大佛寺背面牆壁上繪有10則唐三藏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,繪製年代約在元末明初,比吳承恩寫西遊記的時代還早200多年(照片左下角有一則)
原萬聖殿舊址,後遷大成殿於此,現為陳列廳
藏經閣(佛教經書陳列廳)及土塔(彌陀千佛塔),戶外庭院有一女尼塑像,據稱在文化大革命時期,該女尼將明英宗頒賜的手寫經書藏在壁內,因而未遭破壞)
明英宗頒賜手寫經書及刻版
晚間,步行前往張掖鐘鼓樓及周遭的夜市參觀
張掖木塔寺(始建於北周,傍晚時一大堆人在廣場跳舞)